第六卷 第四十六章 父母是祸害?
从四岁的赵昊昊嘴里说出“我要离家出走”的话,让梦灵觉得既吃惊又可笑,她知道孩子说出这句话并不是偶然的,也并不单纯是为了好玩,一定有什么原因促使孩子说了这番话出来,梦灵立刻想到了是不是这些天以来,因为太过于忙碌,忽视了赵昊昊的感受和存在的原因。于是梦灵蹲下身子,耐心地问,“昊昊,能告诉妈妈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吗?”
赵昊昊接下来的话更让梦灵啼笑皆非,他说的是“妈妈,你不爱我,我不让你写作,让你看我,你嫌我烦,让我一边玩去。所以我才要离家出走。”梦灵立刻联想到前一阵子读的一篇文章,也是讲一个四岁的宝宝要离家出走的事,这篇文章里面的妈妈的处理方式确实值得借鉴,于是,梦灵如法炮制一番,果然获得了赵昊昊的谅解。 妈妈,我要离家出走
那天,简直太忙太乱了,我和丈夫都忙得晕头转向、筋疲力尽的。我们那4岁半的儿子贾斯汀因为淘气而不断受到我们的训斥。在我们几次劝告无效之后,我的丈夫乔治终于忍无可忍了,呵斥他站到墙角去,他立刻安静下来,但是非常不高兴。终于,没过多久,他嘟着嘴说道:“妈妈,我要离家出走。”
闻听此言,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惊讶,而且,他的话让我大为上火。“你要干什么?”我未加思索地脱口问道。但是,当我转过身去看他的时候,他的脸上写满了悲伤,那小小的模样,看起来是那么天真,那么无辜,就像是一个天使。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感觉到了他的痛苦,并且想起了我小时候说起这句话时的情景。当时,我感觉自己是那么地不讨人喜欢。是那么地孤独。而此刻,我感觉到。贾斯汀所要表达的远远不止他说出来的这些。我仿佛听到他的内心在呼喊:“你们怎么能如此地不理睬我?求求你们关注我!我也很重要!请让我感觉到你们需要我,无条件地爱我,永不离开我!”
妈妈和你一起出走
“哦,那好吧,贾斯汀,你可以离家出走,”我一边收拾衣服。一边温柔地轻声对他说道,“不过,我们要带上你的睡衣,还有外套……”
“妈妈。”贾斯汀说,“您在干什么?”
“呃,我们还要带上我的外套和睡衣,”我一边把这些东西装进一个袋子里,放在门边。一边说道,“好啦,贾斯汀,你确实想要离家出走吗?”
“是的,妈妈。可是,您要到哪儿去呢?”
“呃,如果你真的要离家出走,那妈妈也得和你一起走。因为我绝不会让你孤单一人的。你知道,我非常爱你,贾斯汀。”
当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一直互相拥抱着。“您为什么要和我一起走呢?”他问道。
我注视着他的眼睛,答道:“因为我爱你,贾斯汀。如果你走了,我的生活就会永远改变了。所以,如果你真的要走,我肯定会和你一起走的,我一定要确保你的安全。
“那爸爸也会和我们一起走吗?”
“不,爸爸必须要留在家里。因为我们走了以后,他要在家里照顾你的哥哥埃里克和特雷弗,而且他还要去上班,还要看家。”
“那仓鼠佛瑞德可以和我们一起去吗?”
“不,不可以,佛瑞德也要留在家里。”
妈妈,我爱你,我们可以一起留下
听我这么一说,他想了一会儿,然后问道:“妈妈,我们可以留在家里不走吗?”
“当然可以,贾斯汀,我们当然可以留下。”
“妈妈。”
“怎么啦,贾斯汀?”
“我爱你。”
“我也爱你,宝贝。帮我去做一些爆米花,好吗?”
“好的,妈妈。”
孩子,你是上苍赐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就在那一刻,我猛然领悟到了为人母者所拥有的天赋才能与神圣职责,那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树立孩子的自尊,而这一切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看着趴在我怀里的贾斯汀,我深深地意识到我怀里拥抱着的岂止是一个小孩儿,那更是一份无比珍贵、无比纯洁的童贞之礼,那像是一块希望被人呵护、期望被神奇地塑造成一个充满自信的成年人的美丽的泥土。就在那一刻,我也明白了,作为母亲,我永远都不应该“逃避”任何机会向孩子们表达:对我来说,他们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重要的,是惹人喜爱的,是上苍赐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天下为人父母者,有多少成为了孩子的“祸害”却不自知,父母的一言一行,不知不觉间可能就给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名叫“父母皆祸害”,英文名“anti-”,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反父母”。小组成立不久,已经拥有两万多名成员,大多是在校大学生及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大家在这个网络空间中讨论父母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其中包括暴力、虐待、侮辱、冷漠、控制、强迫,还包括过度溺爱、侵犯隐私、强加于人、无限干预,等等。
对此,很多父母大呼养了一群“白眼狼”,自己从来都是一门心思的为孩子着想,不惜一切代价的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甚至是奋不顾身的牺牲自己的所有喜好为孩子成长铺平道路。所作的一切非但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反而自己在孩子的眼中居然是“祸害”,如此言论形成巨大的打击,让很多含辛茹苦的父母们这次真的很“寒心”。
父母真的“皆祸害”?如果以家庭为单位,80%家庭的父母是在自己无意识下扮演了一个合格的“祸害”角色!
当我们的父母感受到生活的无奈、恐惧,又无力改变的时候,一小部分父母就会因此情绪无处发泄,而将这样愤恨的情绪转移到最弱小的孩子的身上。
a女妈妈的情感世界长期处于愤怒和不平衡,这些情绪是由婚姻而产生。在a女小时候。她经常看到父母争吵,妈妈每次都歇斯底里的嚷嚷,而爸爸却无动于衷的坐在一旁。实在听不下去了,两人会发生武力冲突。接下来爸爸就会离家而去。然后妈妈就会摔东西,最后她和哥哥就会成为妈妈最终的撒气筒。最严重的一次是妈妈拿她和哥哥的头相互撞,直到她晕过去。
而这并不是让她最为难过的事情,最让她记忆深刻的是她进入初三那年,a女和自己的班主任聊了妈妈的一些事情,结果老师找来妈妈聊聊,当妈妈知道一些家事被女儿告诉老师后。恼羞成怒,冲进班里当众给a女一个大嘴巴,让她后来因为脸上的掌印,三天都没去上学。这个伤害。让她自此对于“尊重”过于敏感,直到她成年后依旧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不产生厌烦心理过度压抑自我。
另外一种她无法释怀的伤害是来自父亲。每次当母亲给自己和哥哥施加暴力时,她总是试图寻求父亲的帮助,但每次她都被父亲“冰冷的目光”推开。
如果说。a女的妈妈将婚姻不幸福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得以宣泄,那么她父亲也同样是将自己对于妻子的不满、厌恶移情到孩子身上。
不论冷热,是否每一个家庭暴力下成长过来的孩子都有理由成为另外一个暴力者或者懦弱的不敢去面对社会的人?有可能,但不全是。
a女就是一个暴力家庭成长出来的人格、性格相对完整的形象。她现在有幸福的家庭。美满的婚姻,良好的事业,对于日渐衰老的父母,她也每周回去给予应有的孝道。
为何?第一,她有一定要过的比妈妈幸福,不能凑合的要一个面子上好看的婚姻;第二,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所以她拥有了很多观察别人脸色而揣摩对方内心的练习机会,这对于她以后从业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第三,自己痛恨父母的为人父母的方式和人品,如果用恨去对待父母曾经的暴力,那她自己就会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以暴制暴只会让自己更加深刻的记住那些以往的伤害,用爱去面对那些伤害,才能够让自己真正远离痛苦的记忆。
家庭暴力给予她真正的伤害不在于皮肉,而在于安全感和自尊、自信的建立,当a女有了主动探索的能力后,她通过学习以及和心理老师的交流发现,父母这样的行为完全因为他们内心的懦弱,他们无力对抗生活这个强大的力量,只好发泄给最为弱小的自己。想要让自己不成为暴力外表下懦弱无能的牺牲品,自己就一定要变得强大。而真正让一个人强大的,不是恨,而是爱。
对于暴力型的父母我们尚可以理解他们是“祸害”,对于浓厚的爱,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为何也觉得这类父母是“祸害”?
如果用普通成年人的视角去看这个话题,有人一定会觉得有些矫情,这和暴力、灾难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相比,这种伤害算什么?
但是,如果用一个曾经年轻过的心理咨询师的视角看这个话题,这些伤害的严重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暴力的伤害。因为,对于暴力伤害我们还有话可说,有冤可诉,但对于打着爱的旗号的“伤害”,我们只能迷惑,不知所措。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功利性极强、目的性极强的话语被很多父母奉为教育的基础。由此,他们根据自己曾经的爱好、梦想,把自己没有实现过的理想都赋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其说他们在教育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如说他们借用孩子成为自己重新活过一遍的工具。
一个七岁的女孩说:“您能告诉妈妈我有严重的病,每周都需要过来看您一次吗?” “为什么呢亲爱的?”她说:“只有在您这里的一个小时,我可以做我想做的,说我想说的,我觉得活着太累了,没意思!”
这些由父母未完成的梦想实现带来的“祸害”通常都发生在自己儿时,我们无法回避,因为自己太年幼而无法去选择。那是否我们就因此而将父母列为“祸害”而要和他们斗争到底?
与暴力相反,伤害来自于父母之爱。更准确地说,是那些在父母一方认为关爱的行为,在孩子一方却感觉到构成伤害。这包括时时刻刻、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以及持续的提醒与训诫;更包括各种思想指导与行为约束,各种成才期待与人生规划,乃至窥探隐私、干预交友、指定道路、选择配偶等等。儿女在这样的关爱中,感到完全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个人选择的余地,也没有对自己的个性与人格的尊重。
就像一名父母因为儿时害怕孩子打疫苗时痛苦那十分钟,而不舍得让孩子注射疫苗,最终当孩子成年后,当他遭遇这类细菌的伤害的时候恐怕要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这就是我们教育界不断呼吁的“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当然,挫折教育并非是要遇到什么人生的痛苦、挫折的时候才会得以实施,它是渗透在我们成长中的每一步的。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每一件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每一件我们需要独自面对的事情对于年幼的我们都称之为挫折。因为没有经历过,就有可能感到紧张、恐惧,有可能面对失误、失败,而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获得成功时才更可能感到成就、快乐,甚至对于自己的自信。
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些“祸害”背后真正的心理基础,不知道它为何产生的时候,我们会迷惑、会屈从、会顶礼膜拜,但当这些心理基础的真实面纱让我们洞悉后,我们清楚的看到它们是由于父母的懦弱、胆怯、自私、无知、恐惧等因素形成的,当我们理解并且接受了这些真相后,你就会获得一种力量,佛家说这是“宽容”,心理学说这是“爱”。
小孩的身心比较纯净,多跟自然玩耍符合他们的心路。如果父母能以自然、愉快、少控制的方式陪伴他们,他们就会自然成长。小孩需要的玩伴是“心”,不是头脑。
减少对小孩的制约和灌输。小孩喜欢感知,不喜欢说教,他们喜欢与鲜活的事物打交道,那样更具有灵动性。再说,如果给他们过多的理念,他们也只能用头脑去思考和理解,这样反而会落入分裂的头脑中。如果长期卡在头脑里,他们就会离自己越来越远,而且也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不要给他们太多头脑的东西。尽量多一些心灵的体验,让精细的生命去互动、去穿越,这样,他们就更容易聆听到自然的讯息。自然不缺乏智慧,只是看谁能聆听的到,而这个聆听就需要纯静的心。
另外,如果他们有兴趣,可以看一些图画、动画片之类的。但是,不要勉强,让他们的心自由去绽放。当他们发现到万物的奇妙时,他们的生命也就在扬升中。
父母只是孩子来到世间的管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轨迹。不排除有朝一日,因缘具足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走上这条向内探索,究竟解脱之路。
每个生命都完美无缺,自性圆满。在这个世间,他总会在正确的时空点遇到最合适的人、事。一切都是刚刚好。
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们!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