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隧道
来庐山,必看三叠泉。导游小姐反复强调。我也按捺不住。

孩子只顾留连于路边的玩具,小装饰品。同行的人们早已消逝于前方林荫石道。我便劝说妻儿留在原地,休整休整。

在入口处碰见导游,问我要不要坐缆车。三叠泉离入口处有一千多级台阶,落差近千米。我却宁愿步行。

耳边隐约水流淙淙,山风飕飕。不知不觉,自己已置身一个大峡谷中。谷底巨石匝地,状如鹅卵,参差挤压,各各拓展空间。石缝间,清泉冲刷而出,有山风附和,倒也和谐爽耳。山泉与树林间有浓浓湿气,经风一吹,竟营造出初秋的凉意,沁入肌骨。峡谷两岸峭壁高耸,威严万方。仰首之际,天空恍然剩下一道狭长隽永的飞白。

开始的路段比较平坦宽敞,脚步也轻松如燕。虽不见前面的伙伴,独自一人,闪转腾挪于石道林荫之间,也挺惬意。脑际浮想联翩,古今文人政客驻留山中的身影、诗词,颇有几分访幽探秘的古趣。

渐行渐远,石道也渐崎岖不平,一级台阶长过十米,陡似垒卵。好在很快就追上了同样落后的同行者,彼此嘘问着是否困乏,也暂无困意。

偶有回廊长亭,可供游人路途小憩。商贩也云集于此,吆五喝六,叫卖茶水、小吃、拐杖、运动鞋等物品,价格却比平时翻了几番。我们刚入座,一位摊主唠里唠叨的劝我们不要久坐,说是不利于赶路。甚至庐山亭廊下的几凳,也有市价可估。

三叠泉“一叠缀者如旒,挂者如帘;二叠飘者如雪,喷者如雾;三叠玉龙走潭,洪流倾泻”途中回味起路边碑文,不禁越发生奇,遐想远方的瀑布奇观。然而双腿却久疏羁旅,不堪跋涉,隐约已有酸胀之感。尤其下坡,双腿必须紧绷,才能稳稳探着下一级台阶,这样战栗着行进下去。不得已,只好改变日常行走以右脚为重心的习惯,代之以左脚,让右脚虚踩,徐徐行走,稍感舒适些。

终于过了缆车终点站,路程尚有一半,却是最艰难险阻的一段。屡屡可见石阶如古战场云梯般,深至二三十米,两边甚至也无任何栏杆扶手或其他可供攀援的设施。每级石阶宽不足半尺,尚不足以自如的放下一只脚。而且石阶设计的并不水平,略向前倾斜,稍有不慎,即有踩空或滑倒之险。

危险在侧,游人攀爬,络绎不绝。男女老少,碌碌如倾巢而出的南极企鹅,追寻雪天一色之处的海鲜与美景;忙忙如浩浩荡荡的蚁群,行色匆匆,爬行于蝼蚁人生庄严漫长的征程。人们一旦融入群体,也少了一份畏惧,多了一份慷慨从容。

险阶两边的林荫下,卵石上,蹲守着众多轿夫。他们皮肤黝黑透亮,肌肉健硕,年纪大都较轻,却都佝偻着头背,纷纷注目游人,仿佛水中鸬鹚察看着来往的鱼儿。有些轿夫一呈年少轻狂,竟然裸睡于崖边青石上,摇荡于路边树间的吊床里。轿夫们操着方言,三三两两,抵足谈笑。就这样,他们餐风露宿,以天地为庐舍,以树林为衣裳,以山石为床榻,自古至今,以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累并快乐着,全然不屑于我们杞人忧天的目光。也许,在他们陌生的吆喝嘻笑中,含有对于我们并不坦然大方的步履的担忧与嘲笑,对于他们肩项上的赘疣般的游客们的揶揄和轻蔑——一旦他们从崖底获得一个“猎物”由下而上,轿夫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脚步翻飞,身影轻捷的穿梭,倒不象是工作,而象是游戏,快乐的游戏,炫耀着他们的灵敏,勇敢,喜悦。

庐山博物馆有一幅蒋介石登庐山的照片。灰暗陈旧的相纸遮不住一代枭雄如炬的目光,令人不寒而栗,穿越时光。那一前一后的轿夫,手抬肩扛,却让人不见其脸面。烈日下,他们头顶圆草帽,身着褴褛衣衫,项背呈现艰难的弧形拱状,令人想见脚步的迟缓凝重,行道之难。他们随身只携带一只褡裢,大概是放着干粮和山泉,以供生命基本的需要。这箪食瓢饮的人生简陋如虫豕,却有谁真正深入他们内心,感受到那亘古未变的欢愉?原生态的源于心灵深处的欢愉“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欢愉!

轿上客倨傲惬意,轿下人精神焕发。我们一帮过客,又艳羡谁呢?
>?

庐山石阶,也是一条穿越幽幽时光的隧道。人们只能独自往来,虽方法各异,但殊途同归,而途中的经历感受各各不同。套用精神分析学家的说法,其中自有生生之道。

转眼来到谷底。三叠泉如帘挂缀,恣意喷薄,轰然泻下,极尽变幻莫测。

倚靠石壁,抬头仰望天空,天空已经变形,被三面合围的连绵石崖挤压成一块不圆不方、棱角突兀的楔形。回首来时路,石阶垂悬于半空,曲折蜿蜒,如天梯般连接着苍穹。

置身崖底泉边,空气经过三叠泉反复冲刷洗涤,感觉格外清爽。虽然时值仲夏,却有几分透骨的寒意。来三叠泉的一路上那隐约的湿气,已经显身,化作扑面的雾珠,斑斑点点,细密真切如群蚁布满周身。

谷底的流水被今人拦腰截流,积成一泓清潭,并供有游船——每船每人十五元。一时间桨声不断,人声鼎沸。

我坐在潭边小堤上,向潭下望去,只见排空乱石逶迤延展成一条石道,人群嬉戏于这乱石涧水中。衬托两岸青葱树木,最是画家的喜爱。美龄女士的油画庐山印象,便是取材于此。作者感受到了这山水之间的宁静致远,又把它浓浓的染在了画纸上。俨然一派中西合璧的作法,以油画的技法,写意中国的山水情调。徜徉于美龄故居,观赏着宋女士昔日的钢琴,英法原版书籍,慰问抗战时期贫民窟的儿童的旧照片,不禁感慨万千。想起蒋介石著名的庐山谈话,不知一向深邃莫测的委员长的底气,是否也有几分,来自于这位多才多艺的佳人?今年适逢二战胜利六十周年。当年美国飞虎队的老战士和牺牲的队员的家属纷纷来到中国,缅怀战友,找寻亲人的墓碑。威名远扬的飞虎队,也正是得力于美龄女士的个人魅力,说服了陈纳德,才得以组建,从而有力的遏制了日本的制空力量,保障了抗战时期战略物资的运输。

这乱石,谷底崖边,满眼都是。谷底的山石光滑如卵,崖边的却似刀削斧凿,锋芒毕露。遥想千万年前抑或亿万年前,生命也只有最低级的雏形甚至尚未诞生的混沌时期,就在今日我们脚下的大地上,岩浆通过岩层的裂缝喷涌而出。经过悲剧庞贝城似的无数个暗夜之后,火山灰尘埃落定之处,横岭侧峰林立,峡谷沟壑纵横。然而创世纪的山体布局并不符合力学的均衡原理,在地球重力的持久牵引下,那些嶙峋突兀的石块纷纷从山体剥离脱落,轰然坍塌,砸向谷底。又是千万年的日晒雨淋,山洪洗涤,那棱角分明的山石才被切割琢磨得如此光滑溜圆。

举头看那千米高崖石壁,几无泥土,却有斜逸而出的山松花草,斜逸而出倔强的生命。而那孕育生命的些许泥土,也是这山石,历经千万年的粉身碎骨演变而来。

山石孕育了庐山,也指引着历代乐山乐水的文人骚客拾级而上,寻幽访道。李白,白居易,苏轼,徐霞客“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上穷碧落,不畏险阻,更是被那险峰处的“无限风光”所吸引,徒手攀援,踽踽独行。文人政客“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也都尽显于登山之中。

返回时,我又落后了。又得独行。不过,由谷底向上走,双腿不需紧绷,双眼也不必有意无意向崖底张望,省却了一分恐慌。行一程,歇一程,不断的补充水分,仍然汗流浃背。

有些游客不胜攀爬,坐上了轿子,一脸疲惫,身上的赘肉也懒洋洋的摇来晃去。轿夫们却展开了竞赛似的,噔噔噔,噔噔噔,快乐的拖鞋上下翻飞,轻盈迅捷。

经过缆车站点,望着站内挤满等候乘电缆的人们,不觉涌起一股优越感,一种来自于充沛的体力的优越,来自于内心的原始野性的征服欲望——挟着这份优越,一路疾走,转眼就来到入口处的小桥边。

驻足桥边,回首两岸嶙峋石壁,悠长的石道,遥望不见源头和终点的山泉,兀自流淌,宛如冥冥时光,兀自穿梭于幽长的隧道。这一庐山行,不啻是一面人生的透镜,折射出兴奋,沉静;畏怯,困顿;思索,调整;坚持,发现;省悟,满足也许,人生需要一次这样的熬炼之旅,才能熬炼出人生的真谛。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