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谁该负起拯救灵魂之责

第七卷 第十六章 谁该负起拯救灵魂之责

在中国当老师,恐怕无人不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初有老师引用陈鹤琴先生这句话来警示自己,要努力成为一个会教学的好老师,但后来被众多领导、校长用来居高临下地训导老师:“学生没教好,就是你老师的失职!”把“教不好”的学生归罪于老师,结果老师们现在只要听到这句话就感到非常愤怒。其实,这里有个评价标准的问题:怎样算是“教好”了,怎样算是“没教好”?

美国著名优秀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曾来中国内地讲学,就有老师问雷夫:“你听说过中国流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吗?你觉得你的学生中有没有教不好的?你是否能教好每个学生?”

雷夫连连摆手说:“no!no!no!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教好的,但我会努力去教每个学生,就像医生救不了每个病人的生命一样,但他们会努力地去救助病人。”由于他所教的学生大多居住在美国贫民区,有的父母吸毒甚至坐牢,有的家庭非常贫困,还有受环境影响打架、吸毒等,他没办法解决。他说了一句特别颠覆中国老师观念的话:“拯救学生的灵魂不是我的职责,我的职责就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拯救自己的灵魂。”这似乎跟我们常说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背道而驰啊?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这“光荣”称号的含义所代表的是什么?是“蜡烛”,是“春蚕”,是伴随着“牺牲”和“奉献”的。因为我们被赞誉为“灵魂工程师”,就必须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春蚕一样吐尽最后一口丝才能对得起这称号,结果搞得老师自己也找不到自己了:孩子病了不能去看,学生要紧;父母有事不能前往,学生要紧;自己身体不适硬扛着,直至耽误了治疗时机。还是学生要紧。老师要是谈报酬谈待遇,就被批评“缺乏奉献精神”,就连去农贸市场买菜讲价还会被卖主挖苦说“老师怎么还讲价啊”。但事实上,很多老师虽然自认为“牺牲”“奉献”了很多。其实连尽职尽责也没做到。

雷夫绝不承认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承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且坦言自己的职责不是“拯救学生的灵魂”,而是要更多地给每个学生提供成长的机会。这让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如何面对每个学生。的确,一个人的灵魂不是别人能随便改造的,也不是个体之外的其他人能拯救的,唯有自己才能改造自己、拯救自己,我们没必要把“拯救学生灵魂”的事扛在肩头,而要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创造适合他的教育。

是的。拯救学生的灵魂不应是我们的职责,真正的灵魂工程师是每个人自己,老师所能做的就是要努力给每个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和平台,提供所能提供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成长。虽然我们不能“教会”所有学生。但我们可以像雷夫一样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当我们丢掉“牺牲”和“奉献”的口号,摘掉“灵魂工程师”的头衔,从高高的圣坛上走下来,走到每个学生身边,去关注每个孩子的生命状态,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恰当的帮助时。我们的教育才更贴近教育的本质,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

其实,教育越简单越美。举个例子:两个园丁在浇水,两个人都拿着管子在浇水,其中一个就浇的很急,水也不够均匀。水流将小草都压倒了。另外一个园丁拿着管子,只是轻轻捏一下,他的水就像雨一样洒在草地上。教育就是这么简单,只要轻轻改变一下方法,就像轻轻把管子口捏一下。这样取得的效果就是不一样的。

有一个家长谈到她的小孩特别爱吃糖,她怕每天吃的糖太多,把牙吃坏了,就规定孩子每天吃两块糖,但是孩子还是愿意多吃,妈妈为了防止孩子多吃就把糖桶放得高高的,孩子说妈妈我要吃糖,妈妈就取下来给他两块。过了不久,她发现孩子偷糖吃。孩子将凳子放到桌子上,然后踩到凳子上取下糖桶拿糖吃,因为小孩太小了,不懂得把凳子撤走,妈妈就发现这个问题。妈妈开始反思,每天管他吃糖,却发展成说谎的坏毛病。后来她换了一个方法,和她的孩子说到:“宝贝你看你那么爱吃糖,妈妈总是忘了主动拿糖给你吃,以后要不你自己管糖桶,自己去取怎么样?”孩子一听非常高兴,孩子说行,妈妈接着说:“但是妈妈还是不希望你多吃,我们还是按规定,每天只吃两块,你看这样可以吗?你自己能不能管得住自己吗?”孩子说能管住,妈妈就特别信任的把糖桶拿下来,然后母子两一起将糖桶里的糖数过,一共有26颗糖,妈妈对孩子说:“你可以吃13天”,孩子说我肯定能吃13天,妈妈就很信任的把这个糖桶交给了孩子。过了几天,她再去数糖,孩子一块都没有多吃。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就是一个教育的细节,一方面很好的控制了孩子吃糖,另外一方面,又培养了孩子一种诚信的道德品质。这个比妈妈每天提防着孩子,孩子会每天偷偷偷糖,这个效果是不是好得多,家长改变一点,孩子就改变很大。

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教育,好的教育不用搞得太复杂了。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基本上是共同的,一般来说家长都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希望孩子智力出色,一个是希望心理健康。尤其是在智力出色方面,家长们会做很多的功课,现在在孩子出生之前,就会加强营养,孩子出生以后,不但母亲要有好的营养,也会非常关注孩子的营养。同时现在可以有很多早期的亲子班和智力启蒙班等等,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智商。这些方法做的再多再好,充其量只是加法手段,只是做加法的一点一点往上加。人们在孩子的智力启蒙方面。忘掉了最重要的手段,运用这个手段可以让孩子的手段以几何递增。是什么手段呢?就是阅读。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这个是千真万确的。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这句话普通人也可以理解,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阅读所成全的就是语言。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语言增速发育的非常好。一个人思维的清晰度和语言的清晰度是成正比的,思维越清晰,语言越清晰。反过来可以说,如果你的语言越清晰,思维也会非常清晰。

学习新知识,必须依赖已有的知识背景。这也是不断被心理学证实的也是从常识中得来的。比如说一个从小没做过面食的人。和一个从小会做馒头的人,当他们学习做烙饼的时候,谁学习的更快?一个人没有做烙饼,做过很多次面食了,和从来没有做过面食的人是不一样的。他在学习做烙饼的时候会更容易。这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当我们具有某方面的相关的知识背景的时候。再进入这方面的学习就会容易得多。知识经常呈一个网络状的,我们在这边学习的知识,通过语言的媒介会通到其它的地方。我们可以从生活中观察一些人,是不是那些平常有大量阅读的人,他们在分析一些问题,在陈述一些问题,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方面。往往比从不去读书和学习的人一定会快得多。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告诉我们说,我们的母语为我们创建了主要的理智分类,这是思维活动有效的资本,离开语言就没有思维,阅读真的可以被形容为是智慧的水份和阳光。它也可以说是一个人能力的一个助推器,我们想要让我们的孩子聪明。是决然不可以离开阅读的。

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有这样一个公式,其实这个公式可以适用于教育任何一个细节,想让孩子接受什么,就去**他。不要一想到阅读的重要性就强迫孩子去阅读。这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把阅读这个事情做得单纯一些。像对待一个游戏一样去对待,当成共同的爱好去呵护,这样才能让孩子喜欢阅读。

卢梭,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别人听你所讲的话,就要设身处地为听话的人想一想,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如果家长自己的行为已经不合乎人情了,怎么可能教给你孩子一些好的东西呢,怎么可能打动孩子的心呢。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他面对了很多的问题儿童,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要对付许多孤立的问题,只要一个问题就可以提示出教育的基础,我们怎样给儿童自由。蒙台梭利最初是研究儿童精神病学的,他后来就发现,很多儿童精神病患者,他的病因就是在家庭教育中,不是遗传,不是其他的问题,就是在家庭教育中。所以说他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一个问题就可以提示出教育的基础,就是怎么样给孩子自由,只要给了孩子自由,只要我们给了他尊重,给了他选择,允许他犯错误,孩子很多的问题,都会慢慢的消失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所以说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人,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同样不要忘记了阅读,阅读有时候也是心灵的自我修复,包括成年人也是这样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长大成人的,在后天自我完善当中,同样也离不开阅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对这一点也有阐释,因为思维的力量使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惯例的奴性和屈从。比如说反思精神,我们童年没有培养出来,如果我们有很好的阅读的话,这种反思精神,可能会慢慢回来的,很多优秀的品德,也会慢慢回来。

如果我们能够赋予孩子一种责任感和欣赏,那么我们的孩子会发展出勇于担当和自信自尊这样一种品格来,这真的是教育中的公式,教育中的真理。如果我们总是在生活中跟孩子讲条件,不断的去命令孩子做什么,用一种家长的强权姿态去管理我们的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发展出一些这样的品行来,讨价还价,自卑或者是逆反,这些是永远成立的,对任何的孩子都适用。所以教育中真的有很多这样的公式,我们可以说教育具体的方法确实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它背后的原理和原则一定是相同的,就像一条红线一样,我们首先要把握住原理的这条红线,才可能产生围绕它的无穷无尽的方法。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